三河市档案管房屋检测鉴定报告
一、房屋的分类: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分为I类:
(1)具有有效设计资料,房屋建筑使用用途与设计相符,房屋建筑状况较好或一般;(2)具有有效设计资料,曾进行过结构或建筑设施设备、线路、管道改造但改造资
料完整,房屋建筑状况较好。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分为Ⅱ类:
(1)无有效设计资料;
(2)虽然具有有效设计资料,但是进行过结构或建筑设施设备、线路、管道改造、或改变房屋建筑使用用途、或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相应的改造资料缺失或房屋建筑状况一般;
(3)虽然具有有效设计资料,但是房屋建筑的状况较差;
(4)毗邻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房屋建筑使用安全可能或者已经受到影响;
(5)建筑设备与相应管道使用20年以上;
(6)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及火灾、爆炸、碰撞、振动等外部事故影响,出现结构或建筑设施设备、线路、管道损伤等。
二、房屋检测鉴定方案的确定:
1确定为Ⅰ类的建筑分部,应在收集资料、向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员和使用人调查、查看现场的基础上,按本规程对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构件与部件的要求分别进行检查和必要的简单量测;对建筑防火、建筑防雷和建筑设施设备、线路、管道的日常检查和特定检查资料进行核查和对现状损伤情况进行检查;对安全评估期内进行过结构或建筑设备改造的房屋建筑,应核查检测鉴定报告和改造设计及验收的资料。依据检查和简单量测结果综合给出各建筑分部安全评估结论。当所收集的资料和检查项目还不足以做出评估结论时,应补充检查和再进行必要的补充量测。
2 确定为Ⅱ类的建筑分部,应进行专项检测鉴定,并根据检测鉴定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
3.1.5 房屋建筑*二次及其以后的安全评估,应依据*次的安全评估资料和日常检查维修资料等进行现场状况检查,可不进行结构体系、结构布置和构造的检查;但在安全评估周期内进行改造的房屋建筑,应对改造所涉及结构或建筑设备部分等按*次的安全评估要求进行,并应重点进行下列方面检查:
1 结构变更与建筑设备改造应有经过专业鉴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资料、专业设计与施工验收的完整资料,并核查结构变更竣工图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
2 结构遭受灾害后,应有经过专业鉴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和正规加固设计与施工验收的完整资料,并核查结构竣工图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
3 检查核实使用荷载的大小和分布,包括原设计荷载和因改建或变更用途引起实际荷载的改变情况;
4 检查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改变后的合理性、质量缺陷、变形和损伤;
5 对于建筑设备改造建筑分部应核查建筑设备改造设计、施工验收资料和设备运行情况。
钢筋保护层检测及抽样方法
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应根据构件配筋特点,确定检测区域内钢筋可能分布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测面,检测面应清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一般情况下,板、墙类构件测量受力钢筋的间距和保护层厚度;梁、柱类构件测量的间距和主筋的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应测量至少6个值,保护层厚度数量为检测面的主筋数量。施工验收时实体检验主要针对梁类、板类构件,抽样数量为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列均不宜小于50%。既有建筑性能检测时每批构件的*小抽样数量可见《检测结构技术标准》GB/T50344-2004的检测批得*小样本容量。
钢筋位置检测前,应对钢筋探测仪进行预热和调零,预热可以使钢筋探测仪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调零时探头应远离金属物体,减少各种干扰读数漂移。检测过程中,应该查钢筋探测仪的零点状态。探头在检测面上移动,直到钢筋探测仪保护层厚度示值*小,此时探头中心线与钢筋轴线应重合,在相应位置坐好标记。按上述步骤将相邻的其他钢筋位置逐一标出。根据被测钢筋的排列方向,雷达仪探头或天线应沿垂直于被测钢筋轴线方向扫描,雷达仪采集并记录被测部位的反射信号,经过处理后,雷达仪可显示被测部位的断面图象,根据钢筋的反射波位置来确定钢筋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钢筋位置确定后可用直尺测量保护层厚度,对于具有饰面层的构件,应清除饰面层 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或局部剔除凿饰面层,测量出其厚度,仪器检测出的数值减去饰面层厚度,即要得到保护层的厚度。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小时,有些钢筋探测仪无法进行检测或示值偏差较大,可采用在探头下附加垫块来认为增大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值,垫块对钢筋探测仪检测结果不应产生干扰,表面应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值偏差不应大于0.1㎜,所加垫块厚度在计算时应予以扣除。
非破损的方法检测保护层厚度存在误差,要提高检测精度,可采用在钢筋位置的表面少量钻孔、剔除,直接量测保护层厚度对破损测量结果进行休正,钻孔、剔凿的时候不得损坏钢筋,实测保护层厚度采用游标卡尺量测,量测精度为0.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应记录检测部位、钢筋保护层设计值、钢筋公称直径、保护层厚度检测值、厚度平均值及验证值;钢筋间距检测结果应记录检测部位、设计配筋间距、检测值、验证值,并给出被测钢筋的*大间距、*小间距和平均钢筋间距。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应按下式计算:
cm,j=(c1+c2+2cc-2co)/2
式中:cm,j— *i测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
c1,c2—第1、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至1㎜;
cc—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为同一规格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实测验证值减去检测值,**至0.1㎜;
co—探头垫块厚度,**至0.1㎜;不加垫块时co=0。